首页 数据 > 内容页

上海博物馆:特展“探源”长江下游早期文明

时间 : 2023-08-07 20:24:06 来源:腾讯网
x

日前,上海博物馆推出了“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来自中国19家博物馆和考古机构珍藏的358件珍贵文物集体亮相。作为“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的第二展,本次展览聚焦“探源”距今5800年到4300年璀璨夺目的长江下游早期文明。接下来,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领略长江下游史前文化艺术的魅力,感知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要说这个暑假上海哪个文博展览最火爆?非上海博物馆这个“实证中国特展”莫属。作为国内首次举办的规模最大的长江下游史前考古文明特展,在这次展览里我们可以看到五千多年前江浙沪皖“包邮区”的辉煌成就。 

观众 沈蕾:


(资料图片)

想知道一些我们良渚文化,崧泽文化,它所代表的对于玉器的这种信仰,对于一些纹案的审美的这种情趣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让我们去了解曾经在这片土地上面生活过的祖先们,他们的追求、他们的信仰、他们的文化、他们的认同是从哪里来的。

展览中90%以上为珍贵文物,三分之一以上为首次亮相的最新考古成果,实现了来自江苏东山村、安徽凌家滩、浙江反山及良渚古城、上海福泉山这五大考古遗址的最高等级文物精品“聚首”。

出土于东山村遗址的石锛,作为墓主人的随葬品被发现,专家猜测它可能具有礼器的性质,代表军权或王权。

总台记者 张倩:

这只目前已知的最大、最早、最重的石猪,重量可达88公斤,眼睛耳朵嘴巴獠牙都清晰可见,逼真传神。 

在这里,还有反山遗址出土的良渚“三大神器”——“琮王”、“钺王”和玉权杖。玉琮通高8.9厘米,重约6.5千克,是迄今为止体量最大、雕琢最精美的玉琮,被称为“琮王”。

玉钺体量较大,是目前唯一一件刻有神徽和鸟纹的玉钺,有着“钺王”的美称。玉权杖上有着和“琮王”、“钺王”类似的纹饰,三者同时随葬,显示了墓主人的王者之尊。 

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馆员 周云:

崧泽到良渚,(距今)5800年到4300年,这1500多年中间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最高礼仪和工艺的一些展品。虽然它们的材质可能各有不同,但是它所反映的,都是在这1500多年中,我们长江下游第一个文明高峰诞生。

这段时期,玉因其稀有而独特的属性被先民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功能也从简单的装饰用途向代表身份、等级的礼器方向发展。玉器文明也成为了长江下游早期文明的最重要的特征。 

总台记者 张倩:

良渚时期,先民对玉的热爱达到空前高度,但在讲述玉器文明的展厅里,C位却留给了一件质地为象牙的权杖,这样陈列的原因,答案就藏在头顶的天花板上。

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馆员 周云:

它身上是布满着细刻的神人兽面纹,神人兽面纹的图案就相当于整个长江下游良渚早期国家的神徽,类似于像国徽的一种概念。这件器物出(土)在上海展品当中的反山12号墓出土的所谓“琮王”,这件“琮王”上精美的神徽同样也出现在了上海出土的象牙权杖上面,其实也是一个直接的证据。早在5000多年前,长三角地区就已经进入了一个文化认同,相对是区域统一的历史阶段。

此外,这柄精美的象牙权杖和反山遗址出土的玉权杖形态相似,装饰手法和雕刻工艺也非常近似。 

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馆员 周云: 

按照现在学界的研究成果来看,它们应该是同一类的器物,只是用了不同的质地来表现,背后所反映的都是严格的礼制系统。这套礼制系统的诞生,需要有非常强大的王权统治作为前提。而且创造出这么精美的器物需要非常高超的技艺和非常好的生产力基础,其实从各个方面来说,也是当时一个早期国家社会已经形成的标志。

总台记者 张倩:

通过展厅里的件件文物的实证,我们可以说崧泽·良渚文明是最早的长三角一体化的体现,它们互相吸收学习,交流碰撞,这种兼容并蓄的特征也传承至今。

来源:CCTV4《中国新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监制/王威

主编/何宇

编辑/王冉、郭冉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