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灿
(资料图)
“谢谢益阳日报社的宣传,真的帮了我一个大忙,帮我把滞销的黄桃全卖完了。”8月24日,沅江市茶盘洲镇柴洲包村果农黄利波给记者发来信息,感谢媒体公益助农宣传,解了黄桃滞销的燃眉之急。
赫山区泉交河镇一种植基地里,阳光玫瑰葡萄层层累累,煞是喜人。黄云摄
除了黄桃,今年我市出现滞销情况的水果,还有黄花梨、葡萄、西瓜等。为切实帮果农打开销路,本报记者迅速行动,通过写新闻稿、摄制视频,在报纸和各新媒体平台发布,批量采购滞销水果作为工会慰问物资发放等方式提供帮助。今年来,本报客户端、抖音号、微信视频号等各新媒体平台共发布助农消息16条,总浏览量36万,为推广销售农产品、帮助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农产品的销售情况直接与农民的收入挂钩,“丰产不丰收”“果贱伤农”,一次滞销也许让农民一年,甚至几年的辛苦全部白费。农产品供求总是存在市场波动,滞销现象在所难免,而借助公益助农等营销手段,只是解一时之急,治标不治本。如何科学合理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连日来,记者走访我市果农、农场主和农业专家,寻找解决办法。
丰产不丰收种得好还须卖得好
“好不容易等来丰收,却找不到销路,真的急得一夜夜睡不着。”对于前段时间黄桃滞销的情景,黄利波仍记忆犹新。早在20多天前,黄利波眼看着自家果园里两万多公斤黄桃逐渐成熟,但找不到销路,便开始降价销售,即使降价也无人问津。“听说黄桃价格好,不愁销,我就流转了土地种黄桃。”5年前,黄利波就是因听别人说种黄桃能赚钱,就到柴洲包村流转了30多亩土地,陆续投资近20万元,栽种红桃、黄桃、梨等果树。随后的3年时间,果树在他的精心呵护下,一点点长大。到了第4年,也就是去年,果树本该挂果了,可盛花期遭遇了几场大雨,落花满地,黄桃成果少、产量低。今年,风调雨顺,黄桃迎来丰收,这让辛苦耕耘了5年的黄利波喜上眉梢。
黄桃成熟前,黄利波就开始四处奔波寻找销路,也与几个批发商达成了协议,商定以每公斤10元的价格批量收购。“批发商收一些,我自己零卖掉一些,应该是能赚到钱的。”黄利波心里这样盘算着。可等到黄桃成熟后,却因今年市场饱和,批发商毁约弃购。找不到销路的黄利波,看着黄桃一点点烂在园里,内心十分焦灼。
黄桃卖不出去,大半年的辛苦不算,成本也要亏在里面,损失难以承受。于是他找到记者,提出愿意降价出售,原来零售能卖到8元一斤,直接降成10元3斤。“能卖出一点是一点,少亏一点也算赚了。”黄利波无奈地说。
佳祺种植专业合作社黄桃集中上市,工人忙着打包。
位于赫山区衡龙桥镇樟树咀村的佳祺种植专业合作社,是我市较早尝试种植黄桃的合作社。近几年,因这里的黄桃个大饱满、口感好,市面上比较稀缺,最高卖到15元一斤,且供不应求。于是,基地开始大面积种植黄桃,周边农户纷纷砍掉其他果树改种黄桃,很快就遍地桃花朵朵开。没有料到的是,今年黄桃价格断崖式下降,还因普遍丰收,供过于求,严重滞销。
今年迎来丰收的水果,除了黄桃,还有梨子、葡萄等。丰收本该是让人开心的事,但果农却因滞销一脸愁云。在资阳区新桥河镇车前巷村黄花梨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有1066亩的梨园,这里有翠冠梨、黄花梨、金秋梨等品种,往年主要销往益阳城区和长沙等地。可今年的梨子却出现了滞销,基地负责人刘学明只得四处奔忙找销路:“没办法加工,只能靠自己一点点卖,急人啊。”
适度规模经营建立自有销售渠道
“做农业切忌盲目跟风和快速扩大规模。”同样是做农业,在桃江县大栗港镇经营米儿家庭农场的“新农人”郭美华,在农业领域摸爬滚打了近8年,靠短视频引流、打造人设、建立自有销售渠道,成了年销售额超300万元的“网红农场主”。“朋友们看,现在华姐就给你们摘莲蓬。”一个支架、一部手机,郭美华经常会给她的粉丝们录农场生活的小视频,内容包括摘莲蓬、除草、收花生、晒豆角、打擂茶等。“有什么产品要上市了,我就录相关视频,主要是为了引流。”郭美华告诉记者,自己的短视频平台账号叫“米儿家庭农场”,制作各类土特产品、记录乡村生活的视频,平均浏览量达到10W +。通过几年的短视频引流,账号已经有了5万多名粉丝,吸引了5千多名忠实客户。这些都是她独有的销售渠道。
郭美华在录制采摘莲蓬的视频。
48岁的郭美华,之所以能熟练运用网络媒体建立销售渠道,得益于不断学习,作为县政府商务局组织电商培训的第一批学员,她经常参加各种电商培训班、现场观摩活动,还会关注新闻,学习市场经济相关知识。郭美华介绍,近几年也有不少人劝她扩大农场规模,种植如黄桃、阳光玫瑰等畅销水果,但经过多方调查,她认为这些水果都不耐储存,销售时间短,且本地没有相关加工企业,一旦滞销就会血本无归,所以她并没有跟风种植。“农业抗风险的能力弱,必须稳打稳扎,不能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郭美华说。
资阳区长春镇紫薇村黑玉米种植基地迎来丰收。黄云摄
为了提高新鲜农产品的附加值,郭美华还选择用初加工的方式制作原汁原味的土特产,她将村民手里的原料以高于市场价5毛到一块的价钱收上来,做成泡辣椒、白辣椒、卜豆角、酸豆角、卜茄子皮等,既能长久保存,又能方便运输,十分受在外游子的欢迎。她的腊肉等干货类土特产,还摆上了澳大利亚的餐桌。
李伟是南县常青百果园生态园的负责人,他的园区占地面积200多亩,有奶油草莓、夏黑提子、红宝石提子等20多种水果。为吸引更多人来采摘水果,李伟同步打造了游园、采摘、餐饮、休闲、农作物科普等多种业态,每年都有大批周边县市居民、学校、公司团体和个人组团前来开展观光采摘休闲活动,游客多,水果销售自然不愁。但近几年,李伟看到种植果树的人越来越多,便有了危机感,他认为光靠地头采摘还不够,必须拓展销售渠道。于是,他积极拓展电商、物流销售渠道,今年就通过和京东物流合作,销售出几千单黄桃。
强化市场对接延伸产业链条
“无目的、无规划的盲目种植方式,很可能导致相应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大涨大跌。”郭美华和李伟都认为,盲目跟风是发展农业的一大禁忌,当农民看到市场上某些农产品卖得贵、卖得好,便盲目跟风种植养殖,结果产品品质难以保障,难逃滞销、亏损的命运。“影响农产品销售的因素很多,农产品‘难卖’现象时有出现。”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科长刘晖介绍,相比于其他行业,农产品市场具有更多的不可控性。鲜活农产品受市场、信息、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加上目前我市农业的生产、加工、储藏、物流和消费的全产业链条还不健全,产销信息不对称,就更容易导致农产品滞销问题出现。
按照经济运行规律,农产品市场运行出现波动十分常见,但如何合理规避农产品运行的市场风险,更好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呢?刘晖认为,在已出现滞销现象的农产品领域,通过调查摸底,掌握滞销产品的种类、数量等情况,及时统计汇总和实行动态跟踪的基础上,做好本地供需市场调研,并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各大商场及有关企业的供需对接,做到本地农产品优先供应本地市场需求,以解农户燃眉之急。相关主管部门可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帮助他们强化市场意识,熟悉市场运行规律,掌握高效品种的种植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的同时,鼓励他们发展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为核心的种、养、加工复合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农产品加工也是不错的选择。”刘晖认为,我市应加快发展产地精深加工,扩大初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合理布局加工企业,支持中小型加工企业兼并重组,科学设立加工产业园区。此外,还须加强产业监测和信息发布,做好预警预报,适当调控规模和价格,规避集中上市风险。建议推广农产品价格保险机制,减轻种植户的经济损失。农户、合作社可创新营销模式,推进农电、农超、农批对接,组织大型商超在本市农村地区建立直采直销供应基地,建成益阳农产品售卖专柜、专区。
记者手记
好收成变为好收入,需要更多合力
“果盘子”“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一头连着老百姓的餐桌。而新鲜农产品要从田间地头走向果盘和餐桌,需要经过很多环节。这个过程不仅考验一个地区的产业链、保鲜链、运输链等配套建设,还考验相关部门的服务工作是否到位。
目前我市不少农民在种植方面还存在规模较小、经营分散、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从销售环节看,大部分农民还依赖传统营销方式,缺少现代化销售渠道的助力,好产品难以卖出好价钱;从流通环节看,生鲜水果、新鲜蔬菜的采摘时间和保鲜期较短,要想供应更远更大的市场,还面临不少难题。
尤其在夏秋季节,时令水果和蔬菜集中上市,仅靠周边游客和地头采摘,如果是小规模、少量还好,可遇到规模大一点的,产量高一点的,靠本地消费者恐怕难以“消化”。加上新鲜农产品不耐储存的特点,对冷藏保鲜、物流运输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在家门口卖不完,运往外地又运输难时,就很容易出现农产品滞销问题。
如何解决滞销难题,让新鲜农产品顺利从田间地头走向餐馆餐桌,卖得更红火?这不是农民一家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全方位聚力、全链条发力。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主动作为,当好“店小二”,统筹人才、资金、政策优势,解决好一家一户干不好、干不了的事。比如增设冷藏设施、建设冷链运转中心,推动建立安全、畅通、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拓宽农产品上行渠道。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销合作社、物流企业等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建立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等配套设施,帮助农民降低产后损失。
另外,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从生产源头科学规划,避免“一窝蜂”种植雷同品种,坚持“适地适栽”,合理规划“一村一品”。同时,提供更多专业技术支撑,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强品牌建设,夯实农产品的品质基础。面对生鲜农产品集中上市可能带来的市场过剩,要加快发展精深加工、做好农旅融合文章等,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促进错季销售,让乡亲们获得更多增值收益,让农民的好收成变成实实在在的好收入。